技术分享
揭秘-俄军突袭乌克兰用了5种战术?揭秘-如何计算激光切割加工费用_19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在杀人屠城方面绝对也可以傲视群雄。
成吉思汗的部队所到之处,只要不降,一律屠城。所过之处,尸骨如山,被视为地狱军团。
“辉煌战绩”使他蝉联世界屠夫之王的宝座数千年,而至今仍未有人打破。
也许神已经厌倦了这个世间,他才将这个魔鬼释放出来,来“净化”这个世间。
黑暗笼罩了整个十三世纪,从朝鲜半岛到多瑙河,从极北之地到缅甸的热带丛林。
网络配图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在蒙古的铁蹄下呻吟。屠城,不断地屠城。
大规模地强暴、被焚烧的房屋。。。几乎无时不在发生。
成吉思汗无疑是使屠城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
他将屠城和战略需求、心理战术完美地结合一体。
可以说,他完成了对屠城的艺术化,就像孙子总结兵法一样,成吉思汗总结了系统化的屠城术。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领大军南下攻金。公元1215年,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完全抢劫破坏后才撤离。
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北京这个两三千年的古城完全消失。
现在的北京没有任何元代以前的建筑,就是这个原因。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刺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
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
网络配图
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
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
公元1220~1221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刺、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等城。
其中对撒麻耳干拥有 20多万人口的城池杀个一干二净,"尸体相枕,凌乱伏于郊野"。
除了个别年轻漂亮的姑娘被征军用,其他人包括孩子一律砍头。
随后对其余城池也进行了屠杀,当时共计5万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个百姓之多。
共计120万,就像杀猪宰羊一般。历史上花剌子模人口众多。
但经历蒙古战争后竟然整个国家都基本上消失了,屠城之惨烈可想而知。
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
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
公元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
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
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肃州一战。
网络配图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据说屠夫铁木真发泄兽欲时,被西夏妇女咬掉了小弟弟)但是却在临死之前,下了要对西夏屠城的决定。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遵守成吉思汗遗诏,进行了屠城和焚城。
他们不仅将兴庆府几十万人全屠并且将焚毁西夏王陵、皇宫、行宫。
焚毁西夏文字记录,西夏文明彻底毁灭。此外除屠杀全部西夏皇族。
更对整个西夏党项民族进行灭族,大部分党项人被杀,不少部族举族而亡。
侥幸存活下来的只得逃亡西藏、云南等地,隐名埋姓,改族易服。
《多桑蒙古史》记载在望风而降后依然遭到蒙古人屠城的大城市就不下五十座。
小村庄更不计其数。成吉思汗的后继者更是继往开来,不断发扬。
对中国的屠杀更是史无前例。史载:“财货子女则入军官,壮士巨族则殄于锋刃。
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
旧《成都县志》引明人赵防《程氏传》,该传引元人贺清权《成都录》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元人《三卯录》曰。
“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网络配图
明诗人杨升庵的《杨升庵遗集》亦谓:“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即杨升庵的祖先)一家。
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縻孑遗,以百八十年间犹未能复宋世之半也!”
1221年,拖雷率7万人(含部分俘虏队伍)先后攻克马鲁城,你沙不儿城、也里城等。
将当地军民屠杀殆尽。并占领呼罗珊全境。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曾任监国。
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蒙古人的野蛮和凶残形象早已经通过一系列屠城根植于阿拉伯人的脑海当中。
使他们连反抗或逃走的勇气都没有了
揭秘-俄军突袭乌克兰用了5种战术?揭秘-如何计算激光切割加工费用_21
核心提示:从杜甫晚年这些回忆的诗里看,这段时间他过得相当轻松自在,好像就是在打猎和唱歌中度过的。
网络配图
712年的春天如常降临,河南巩县的一户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写道,一家子生了个男孩,人们来贺喜。这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升官的;那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到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将有怎样的生与死。
看着这个孩子降生的父母家人,远亲近邻,更不会知道,叫做杜甫的这个婴儿长大后,将历经战乱与饥荒,备尝人间辛酸。而所有这些经历将熔铸成一颗诗心,发为不朽的篇章,为他赢得后世的仰望。
整整1300年过去了,杜甫的名字依然活着,和他的诗歌一样。但人们所熟悉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的诗人,却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
打猎和唱歌中度日
实际上,杜甫59年的人生不都是现在人印象中那般穷困潦倒、艰难苦恨,至少他的前半生跟其他太平盛世中的公子哥一样度过。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族。先祖为晋代大将军杜预,也是著名学问家。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朝的著名诗人,因此杜甫曾经自豪地说过“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历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富裕的家境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优渥的成长环境。
在杜甫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过世了,但是幼年的杜甫并不缺少母爱。忙着做官的父亲把他寄放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待她胜过亲生。大约在杜甫3岁的时候,他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上了疫病,姑母尽量照料他,自己的儿子却丢了性命。长大后,杜甫与人谈起,常常泪流满面。
杜甫早慧,6岁时跟随父亲观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令他印象深刻。公孙大娘是当时著名的舞蹈家,书法家张旭看过她的演出后,草书大进,后世尊称为“草圣”,而杜甫最后也被人称为“诗圣”。
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自己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那时的他是多么顽皮好动!
20岁以后,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那是唐朝文人的风尚。他先是在南方吴越等地,后在山东、河南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对自己的才能相当自信,自谓“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此时,大唐社会欣欣向荣,年丰物足;年轻的杜甫雄心万丈,他登上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气万千的句子。
那时的杜甫,家底雄厚,虽然没做生意没做大官,也不愁生计。他到了洛阳,在自家祖陵所在的首阳山下,建了一座庄园,一边读书一边与当地人士交往。
网络配图
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闻一多先生有一段非常诗意的论赞:“我们该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0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其实,“李杜”并称是杜甫身后很多年的事情。实际情况是,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比杜甫大11岁;杜甫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对李白十分仰慕。他追随李白一起漫游,访道士,登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后来,高适也来了,三五友人一起,追鹰逐兔,纵酒高歌。“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从他晚年这些回忆的诗里看,这段时间他过得相当轻松自在,好像就是在打猎和唱歌中度过的。
难得的模范丈夫
富裕闲适的生活中,爱情也如期降临。29岁时,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为妻。司农掌管钱粮,通俗地说,杜甫的岳父是县财政局副局长。杨氏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在中国古代男权专制的时代,男子纳妾是十分普遍的事,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甜蜜。杜甫却能做到与杨氏一人厮守一生,他们的爱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样,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称不上轰轰烈烈,却永无停息。
杜甫成婚之后没几年,他的父亲过世,经济来源一下子没了,生活日益穷苦。再后来,唐朝战乱,杜甫一家四处逃亡,贫穷、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再苦、再穷,杜甫都没有抛下过杨氏,杨氏也始终以娇弱的肩膀扛锄头种地、背行囊逃难,夫唱妇随。
杜甫没写过传唱千古的情诗,但在历代诗人中,作品里出现“妻”字频率最高的可能就是他。他为妻子所写的最著名和感人的诗歌当属《月夜》。756年,杜甫在长安求官,将妻儿寄放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妻舅处。一天晚上,杜甫写下了《月夜》一诗,诗中后4句专门倾诉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的杜甫已经44岁了,成婚多年,诗句却如同新婚燕尔中的人写的。
759年,关中大旱,饥荒蔓延,正在同谷(今甘肃成县)落脚的杜甫一家陷入从来没有过的饥寒交迫状态。他写了悲伤的诗句,催人泪下:“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为了妻儿,杜甫不得不拣拾橡树果子为食,不然就去挖地里的野芋头。
网络配图
还有一句,是杜甫晚年生活稍安定时所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字字都是平淡的幸福。
被朱熹列上名单
杜甫是深情之人。他对亲朋好友,邻居路人,自然山川,哪怕是微细的花鸟草木,都怀有深情与热爱,懂得享受美好,懂得珍惜。
《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的感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所以说,杜甫崇高。
北宋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杜甫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我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和我成为朋友啊!
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列举过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5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5人中,杜甫是唯一一位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朱熹评价说,杜甫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当然,杜甫写过战争,写过民生,被称为“诗史”。但我们需知道,仅仅真实地再现历史并不一定就是好诗,仅仅描摹穷人凄苦和社会黑暗的并不一定都能流芳千古,为什么杜诗让那么多高士仰望?说到底,还是杜甫强大的内心与情感。
人们甚至忘了青春年少时的他,也曾有过“一日上树能千回”的调皮时刻;忘了他纵马高歌、豪迈饮酒的潇洒生活;也忘了他与老妻幼子在杜甫草堂边下棋画画的平淡……他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只是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悲苦老人。